《紅梅三首》是宋朝朝詩人蘇軾的作品。
【賞析】: 此詞是作者貶謫黃州期間,因讀北宋詩人石延年《紅梅》一詩有感而作。這首詞緊扣紅梅既艷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獨特品格,抒發了自己達觀超脫的襟懷和不愿隨波逐流的傲骨。全詞托物詠志,物我交融,渾然無跡,清曠靈雋,含蓄蘊籍,堪稱詠物詞中之佳作。
詞開篇便出以擬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饒有情致。“好睡慵開莫厭遲”,“慵開”指花,“好睡”擬人,“莫厭遲”,綰合花與人而情意宛轉。此句既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梅花的玉潔冰清、不流時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艱難處境,賦予紅梅以生命和情感。
“故作小紅桃杏色,閑雅,尚馀孤瘦雪霜姿。”這三句是“詞眼”,繪形繪神,正面畫出紅梅的美姿豐神。“小紅桃杏色”,說她色如桃杏,鮮艷嬌麗,切紅梅的一個“紅”字。“孤瘦雪霜姿”,說她斗雪凌霜,歸結到梅花孤傲瘦勁的本性。“偶作”一詞上下關聯,天生妙語。不說紅梅天生紅色,卻說美人因“自憐冰臉不時宜”,才“偶作”紅色以趨時風。但以下之意立轉,雖偶露紅妝,光彩照人,卻仍保留雪霜之姿質,依然還她“冰臉”本色。形神兼備,尤貴于神,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續對紅梅作渲染,筆轉而意仍承。“休把閑心隨物態”,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暈沁瑤肌”,承“偶作小紅桃杏色”。“閑心”、“瑤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閑淡雅致,不應隨世態而轉移;肌膚本是潔白如玉,何以酒暈生紅?“休把”二字一責,“何事”二字一詰,其辭若有憾焉,其意仍為紅梅作回護。“物態”,指桃杏嬌柔媚人的春態。紅梅本具雪霜之質,不隨俗作態媚人,雖呈紅色,形類桃杏,乃是如美人不勝酒力所致,未曾墮其孤潔之本性。石氏《紅梅》詩云“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其意昭然。這里是詞體,故筆意婉轉,不像做詩那樣明白說出罷了。下面“詩老不知梅格在”,補筆點明,一縱一收,回到本意。紅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豈在于青枝綠葉之有無哉!這正是東坡詠紅梅之慧眼獨具、匠心獨運處,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紅梅》詩的真諦所在。
此詞著意刻繪的紅梅,與詞人另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揀盡寒枝不肯棲”的縹緲孤鴻一樣,是蘇軾身處窮厄而不茍于世、潔身自守的人生態度的寫照;ǜ、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絕塵俗、冰清玉潔的詞格。 此詞的突出特點是融狀物、抒情、議論于一爐,并通過意境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詞中紅梅的獨特風流標格,正是詞人超塵拔俗的人品的絕妙寫照.
【其一】詳解
簡析: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冰容”:冰一樣晶瑩的面容。形容梅花孤傲超群的品格, “不入時”:不合時宜,不合世俗的時尚。首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紅梅遲開的原因。詩人抓住紅梅不畏嚴寒,在百花過后的冬季才開放這一特點,把紅梅比擬為一位內心世界感情十分豐富細膩的美人,它遲遲開放的原因,是因為”怕愁貪睡”,它為什么而怕愁貪睡呢?,是因為擔心自己象冰一樣晶瑩美麗的容貌,會不合世俗的時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貪睡;因此它想用貪睡來擺脫憂愁,所以才不與其它百花一樣同時開放,而是”獨開遲”。因為害怕憂愁而貪戀睡覺,所以才遲遲地獨自開放,這都是因為擔心自己玉潔冰清的美麗容貌會不合時宜的緣故啊。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故”,故意。“作”,做作,這里當妝扮講。“小紅”:即淺紅。“尚余”,“尚“,還是。“余”,剩余,這里作顯示,顯露,保持之意。“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無葉子而顯得孤獨細瘦的樣子。”霜雪姿“:經受霜雪考驗后勁挺的姿態。形容梅花格調孤傲不群的特性。在詩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潔冰清的白色,現在偶然出現淺淺的象桃杏般的紅色,這是紅梅因 “怕”、“恐”,而故意妝扮出的一種從眾的姿態。所以,一個“故”字,表明紅梅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種被迫的意味在內,是為了和諧入俗的緣故。然而紅梅不畏霜雪的本質是不會因此改變的。梅花畢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絕妙,既無心顯露,又無可掩飾。在詩人心中,梅就是梅,無論妝成何色,與“桃杏”截然不同。頷聯兩句將遲起美人與梅融為一體,可見詩人詠物本領之高妙。雖然故意妝扮出了一點淺淺粉紅般的桃杏顏色,但是紅梅的枝條還是保持了經受霜雪考驗后孤獨而細瘦勁挺的姿態。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酒暈: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這里指梅花的紅色。 無端:無來由。 玉。河袢。 頸聯對紅梅的內心世界作了進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梅花外表上雖然呈現出了粉紅的桃杏色,但那不過是它剛喝過酒,是“酒暈”浮上了“玉肌”的緣故。因為梅花的內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質是高潔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己經適應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隨著春天的到來而展示自己的美態;現在顯露出來的一點點淺紅的桃杏色,那只不過是酒后泛起的紅暈無來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罷了。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詩老”:老詩人,指宋初詩人石曼卿。 “梅格”:梅花的品格。 “在”:所在。 “更”:豈能。 “綠葉與青枝”:蘇軾《志林》卷十說: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究體也。”蘇軾的意思是批評石曼卿的《紅梅》詩,只從“無綠葉”和“有青枝”這一點上來,分辨紅梅與桃,杏的區別,確實太簡單、太乏味了。這是專求形似,而沒有抓住紅梅的神韻所在,所以蘇軾譏之為“至陋”的“村學究體”。尾聯是詩人對前人寫梅花的誤區發議論。認為認識梅花須從梅花獨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內在品格或內在精神,來品評。老詩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從外表有無綠葉與青枝來分辮梅花和桃杏呢?
譯文:
紅梅花害怕憂愁而貪戀睡覺,所以才遲遲獨自開放;這是因為它擔心自己玉潔冰清的美麗面容會不合時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妝扮出淺淺粉紅般的桃杏顏色。但是紅梅的枝條還是保持了孤獨而細瘦的樣子,呈現出經受霜雪考驗后仍然勁挺的姿態。梅花的內心是適應寒冷的,不愿意隨著春天的到來而展示自己的美態,F在顯露出來淺紅的桃杏色,那不過是酒后泛起的紅暈無來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罷了。老詩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從外表有無綠葉與青枝來分辮梅花和桃杏呢? --古詩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