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逝世后追謚號“文”,世人稱其為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晚年封荊國公,漢族,世稱臨川先生 又稱王荊公,江西臨川(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產生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王安石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力圖革除北宋存在的積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國強兵,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存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游褒禪山記》。 慶歷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簽書淮南東路節度判官公事[江蘇省揚州市]、鄞縣知縣吏[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舒州通判[安徽省安慶市]、江南東路刑獄。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逝于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鐘山,謚號“文”,故世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后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扒G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后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于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陡惺隆、《兼并》、《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王安石后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他流連、陶醉于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上卻臻于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保ā逗笊皆娫挕份d黃魯直語)《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于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后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王荊公體”的特點是:重煉意,又重修辭。在用事、造語、煉字等方面煞費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載體是其晚期雅麗精絕的絕句。其長處是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其短處在于作詩主意求工,主意之過流為議論,好求工而傷與巧;故“王荊公體”有深婉不迫處,也有生硬奇崛處。這既體現了宋詩風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詩復歸的傾向,可謂既有唐音,又有宋調,對宋詩的發展影響較大。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豆鹬ο.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郁,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后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于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風范,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