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憑借手中的兵權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了宋王朝, 史稱北宋。 此后20年間, 北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漢等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混亂局面。 北宋王朝汲取了唐朝后期擅政、藩鎮割據的教訓,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不斷削弱地方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成為一個以成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的王朝。 自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后,歷代皇帝都對軍事將領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軍,把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北宋對內偃武修文,大力抑制武臣,對外一味妥協退讓,在軍事上無所作為,屢屢屈服于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宋代是對外關系最軟弱的時期,所謂“唐烏龜、宋鼻涕”一說,可見宋之軟弱。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開封,北宋滅亡。
北宋時期的詩歌教育
北宋文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古文運動在唐末五代一度衰頹之后,得到宋代作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的熱烈響應,他們更加緊密地把道統與文統結合起來,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為具有很強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實用的文體。城市和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和市民文化的興盛。戲曲、說話等通俗文藝在宋代也有迅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話本和諸宮調、雜劇、南戲等戲劇樣式為代表的通俗敘事文學,從而改變了中國古代文學長于抒情而短于敘事、重視正統文學而輕視通俗文學的局面,并為后來元明清小說、戲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詩歌方面,注重反映社會現實,題材、風格傾向于通俗化,這種趨勢最終形成了與唐詩大異其趣的宋詩。詞是市井文化的產物,它的產生和發展,與都市經濟的繁榮和市民文化的興起關系密切。北宋詞的境界進一步得到擴展,從題材到形制,從作家到作品,詞的創作達到巔峰狀態,成為與唐詩并稱的奇葩。
北宋帝王崇儒好學,多具有較深厚的文化修養,愛好文學,多能詩詞,愈往后愈甚。宋太祖趙匡胤在未發跡時就曾吟詠過一些表現宏大志向的詩篇。宋太宗時,姚鉉以一首《賞花釣魚侍宴應制》贏得太宗的激賞,為時人羨慕。宋真宗趙恒的《勸學詩》很有名氣。由于道統文學觀的興起和理學的逐漸形成,詩歌也被視為傳道的工具而較少表現純粹的個人生活情感,宋代文人真正最重視的、也最能反映他們的思想性格的文學體裁,仍然是詩歌。傅璇琮領銜主編的《全宋詩》收錄兩宋9000余位詩人的作品二十余萬首。唐代詩人對宋代詩人影響很大,最突出的是杜甫、白居易、韓愈、李商隱等人。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都對杜甫推崇備至,各自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特點。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的詩歌都不同程度受到韓愈詩風的影響。北宋詩人在詩歌的語言技巧方面尤有顯著的創新與發展,他們比唐人更多地運用日?谡Z及散文句法,使得詩歌的意象自然親切、意脈流動順暢,意境平常沖淡;又將生僻語詞、典故及特異句式引入詩中,使得作詩成為詩人比賽學問和機智的工具,詩歌變得更精致、更含蓄。
詞至兩宋達到頂峰,在意境、形式、技巧等方面都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唐圭璋編纂的宋詞總集《全宋詞》(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版)收錄兩宋詞人1400余家,詞21000余首。在傳統上,詞最初是唐代歌妓在酒宴上演唱的歌曲,與樂歌有密切聯系,以抒情委婉細致見長,抒情性與音樂性要比詩歌講究。晚唐五代的花間詞有濃郁的宮體氣息,題材大抵是男女艷情、離愁別恨,語言精心雕琢,艷麗精美。受其影響,宋詞的正宗依然是吟風弄月、兒女情長。詩莊詞媚,詩大詞小,重詩輕詞,是北宋文人的基本觀念。北宋初期,詞繼續受到文人士大夫包括最高統治者的喜愛。據說宋太宗“酷愛宮詞中十小調子”(《續湘山野錄》)。不過詞的地位并未因此而提高,它仍然只是文人在樽前花間一觴一詠之際的娛樂性創作。北宋慶歷以后,詞的創作在內容、技巧、體制各方面都出現了飛躍發展,涌現出一批卓有成就的詞人,其中晏殊、晏幾道、張先、歐陽修、柳永尤為出色,而蘇軾的成就尤其卓越。宋仁宗“頗好”柳詞,“每對酒,必使侍從歌之再三”(陳師道《后山詩話》)。雖然詞在宋代許多文人眼中依然不如詩那樣崇高莊嚴,但它已經贏得了與詩并駕齊驅的文學地位。北宋詞人,從柳永、二晏、周邦彥、姜夔到吳文英等,恪守詞的傳統,使詞的形制更豐富、語言更精煉、意境更深婉、風格更細膩,音律更精美,保持了詞家本色。蘇軾則異軍突起,以其雄大才氣開創了詞的新境界。他打破了詞的題材限制,把“詩言志”的傳統引入詞中,而且把散文句式用在詞里,使詞的內容更豐富,形式技巧更多樣,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人詞的面目。
著名的開國君主趙匡胤卓著的建樹在于政治和軍事方面,詩文并非其所長。但他流傳下來的兩首詩《詠初日》、《詠月》卻歷來為后人所矚目!对伋跞铡肥且皇捉^句,有據陳巖肖《庚溪詩話》記載:“上微時,客有詠《初日》詩者,語工而意淺陋,上所不喜。其人請上詠之,即應聲曰: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詠月》一詩僅存殘句“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關于這首詩,還有一段佳話。據陳師道《后山詩話》記載:“王師圍金陵,唐使徐鉉來朝,鉉伐其能,欲以口舌解圍,謂太祖不文,盛稱其主博學多藝,有圣人之能。使誦其詩。曰,《秋月》之篇,天下傳誦之,其句云云。太祖大笑曰:‘寒士語爾,我不道也!鉉內不服,謂大言無實,可窮也。遂以請。殿上驚懼相目。太祖曰:‘吾微時自秦中歸,道華山下,醉臥田間,覺而月出,有句曰: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鉉大驚,殿上稱壽。”這兩首詩都是趙匡胤未發跡時所作,氣勢磅礴,出語驚人,顯示了他年輕時的宏偉抱負和遠大志向。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兩歲時其父病故,貧無依靠,隨母改嫁,倍受歧視。雖家境貧寒,但他胸懷遠大,刻苦自律,每日畫粥斷齏,篤學不輟。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鎮守延州時威震西夏,后官至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新政”。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的詩歌堅持風雅傳統,有多議論的散文化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散文《岳陽樓記》是歷來傳誦的名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名句。其詞僅存五首,但突破了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開拓了宋詞的表現領域,開辟了宋詞嶄新的審美境界,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短K幕遮》、《漁家傲》是他的名作!稘O家傲》一詞意境闊大,沉郁蒼涼,成為后來豪放詞的濫觴。他的詩文對蘇軾、辛棄疾、陸游等人影響深遠。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就能寫作詩文,十四歲以神童應召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后官至宰相。他善于選拔人才,當時知名文士如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俱出其門。他詩、文、詞兼擅,在北宋文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端问·晏殊傳》載其“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晚歲篤學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其詩文大都散佚。他在詞的創作上有較大成就。由于一生顯貴,其詞作主要反映富貴閑適的生活,以及在這種生活環境中產生的感觸和閑愁,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他的詞題材狹窄,基本上沒有超出晚唐以來文人詞的范圍。今存《珠玉詞》130多首,其中傷春感時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特色,如《浣溪沙》二首。“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他詞中的名句。在封建士人中,其人生境遇算得上志滿意得,因而他的詞感情柔弱,常常滲透著自我滿足的心態和雍容閑雅的氣質,表現出一種富貴氣象。他的詞語言技巧很高,風格清麗疏淡,細膩精致,進一步把宋詞推向文人化、典雅化。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天圣八年進士。他與晏殊交情很深,詞作的題材也與晏殊相似。他生性浪漫,寫男女之情更多些。他的詞清新明麗,語言流暢精巧。由于他善于寫“影”,如《青門引》中“隔墻送過秋千影”、《木蘭花》中“無數楊花過無影”、《天仙子》中“云破月來花弄影”等,被譽為“張三影”。在宋代詞人中,張先較早較多地寫作長調和慢詞,為宋詞的發展開啟了一條新路。
柳永(約987—約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別號柳七,是北宋專力寫詞第一人。出身官宦之家,為人放蕩不羈,留連于秦樓楚館。早年屢試不第,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始登進士第。柳永精通音律,借鑒民間的俗曲,大量創制慢詞,在詞的體制、內容、風格諸方面均有所突破。其詞打破了長期以來文人詞以小令為主的傳統,自制長調慢詞,開一代風氣,奠定了宋詞昌盛的基礎。他對詞的題材有較大拓展,部分作品生動地展現了北宋中期都市的繁華富庶和民情風俗,其羈旅行役和男女戀情之詞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落魄士子和市民階層的思想情趣。如《望海潮》(東南形勝)、《雨霖鈴》(寒蟬凄切)、《鳳棲梧》(佇倚危樓)等是他的名篇。他的詞以鋪敘見長,語言通俗而不失雅趣,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陳師道《后山詩話》中說“柳三變游東都南北二巷,作新樂府,骫骳從俗,天下詠之,遂傳禁中。宋仁宗頗好其詞,每對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記述西夏歸朝官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而《高麗史·樂志》里也多記載柳詞。王灼《碧雞漫志》卷二稱柳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據羅大經《鶴林玉露》載,《望海潮》一詞流播金國,金主完顏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頓起渡江南侵的念頭。這都可見他的詞在當時流傳之廣與影響之大。其雅詞對蘇軾、周邦彥影響較大,而俗詞則遠接以敦煌詞為核心的民間詞傳統,下開金元俗曲之先聲。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出身于低級官吏家庭。四歲失怙,在其母鄭氏訓育下成才!端问·歐陽修傳》載:“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天圣八年(1030年)舉進士。文學上,他與梅堯臣、蘇舜欽等人聲氣相通,提倡文學變革。政治上,他積極參與“慶歷新政”,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是北宋文學領袖,以歐陽修為首的文學集團在詩文創作上確立了宋代文學的基本風格。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他大力舉薦人才,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文學家(如王安石、三蘇、曾鞏等)都曾得到他的提攜。他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在詩歌和散文的創作方面都有突出成就。著名詩篇有《戲答元珍》、《別滁》等,散文名作有《醉翁亭記》、《秋聲賦》等。他在詞的創作上也有所革新,注重用詞抒發自我人生感受,這種創作方式對蘇軾有直接的影響。在宋代詞史上,歐陽修是主動向民歌學習的第一人。他的詞仍以吟詠男女戀情為多,承襲晚唐以來明麗柔婉的風格,以典雅細膩為主要特色,語言風格多樣,或精美,或樸素,或俚俗,與他的詩文顯然不同!兜麘倩ā罚ㄍピ荷钌钌顜自S)、《踏莎行》(候館梅殘)是他詞作中的名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神宗熙寧年間主持變法,幾起幾落。在詩歌領域,他廣泛學習唐代詩人,尤其非常推崇杜甫,曾編輯《老杜詩后集》和《唐百家詩選》。杜甫在宋代逐漸受到高度重視,是以他為起點的。他的詩歌十分講究語言錘煉,并善于不留痕跡地化用前人的詩句和意象,形成了以語言精煉圓熟、意境清麗含蓄為主的風格,如《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等。他對后來以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影響很大,他們以才學為詩的偏向,也與王安石大有關系。王安石的詞僅存29首,頗具開創性,《桂枝香·金陵懷古》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屢遭貶抑,曾因“烏臺詩案”被人構陷入獄。蘇軾為人正直,胸懷曠達,多才多藝,才華橫溢,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他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其文汪洋恣肆,自由揮灑,明白暢達,結構謹嚴,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妒娚接洝、《放鶴亭記》、《赤壁賦》、《后赤壁賦》是歷來傳誦的名篇。其詩廣泛汲取前人之長,又能多方面開拓創新;題材廣闊,幾乎無所不包;各體兼備,尤擅七言古體和律絕;內容富有哲理,耐人尋味;語言清新自然,風格多變;其新穎獨特的感受、巧妙妥帖的比喻、出人意外的聯想令人贊嘆!队谓鹕剿隆、《和子由澠池懷舊》、《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等都是他的名作。其詞開豪放一派,題材廣泛,氣勢雄渾,慷慨豪邁,高逸曠達,擺脫了綺艷柔靡的風尚!督亲·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是流芳千古的名作。他開拓了詞的題材、意境、風格與表現手法,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新的文壇領袖,也同樣注意發現和提攜文學新人。北宋后期文壇上的重要人物,大都出于蘇軾門下。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均出其門下,被稱為“蘇門四學士”。陳師道、韓駒等也深受其影響。這些蘇門人物成為北宋后期文學領域的主要力量。
在蘇門人物中,黃庭堅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年間中進士,曾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因出于蘇軾門下,多次受到排擠。他的父親黃庶是學習杜甫詩風的詩人,舅父李常是藏書家兼詩人,他的兩位岳父也都是詩人,這種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很高的文化素養與藝術素養。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又是北宋詩壇上一位開宗立派、影響深遠的詩人,與蘇軾并稱“蘇黃”。他宣揚“溫柔敦厚”的詩學觀念,一直苦心研詩,對杜甫尤為推崇。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詩法”,使得許多詩人欣然相從。他主張“無一字無來處”(《答洪駒父書》),善用典故古語而追求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他的詩在語言上刻意求新求異,多用奇字拗句,形成生新瘦硬的風格,給宋詩帶來了一種新的變化!都狞S幾復》《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之一(投荒萬死鬢毛斑)、《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之一(凌云一笑見桃花)等是他的名作。黃庭堅的詞也寫得頗出色,現存詞一百八十余首,《清平樂》(春歸何處)是其名作。當時有很多詩人追隨黃庭堅或受到他的影響,如陳師道、韓駒、洪朋、謝逸等,一時在詩壇上造成相當大的聲勢,被稱為“江西詩派”。
在蘇門文士中,秦觀是最為出色的詞人。秦觀(1049—1100)字太虛,后改字少游,高郵(今屬江蘇)人。元豐八年(1086年)進士,因與蘇軾的關系被一貶再貶。他工詩善詞,詩風與詞風相近。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他性格柔弱,情感細致,“愁”是他的詞中最常見的主題,如《千秋歲》(水邊沙外)、《踏莎行》(霧失樓臺)等,意境凄婉悲苦。其描寫男女戀情的詞往往真摯動人,如《鵲橋仙》(纖云弄巧)、《滿庭芳》(山抹微云)等。少數詞作如《望海潮·廣陵懷古》也有豪放之氣。他特別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詩句,如“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出自隋煬帝的詩句;“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化用了杜甫的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鵲橋仙》)是表達愛情的名句。凄迷的景色、宛轉的語調和感傷的情緒,構成了秦觀的詞的藝術特征,因此他向來被看作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詞長于抒情,音律諧美,情韻兼勝,其中的感傷情調很容易引起一些懷才不遇的文士的共鳴,對后來從周邦彥、李清照直到清代的納蘭容若等詞人都有顯著的影響。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外戚之家,個性倔強,不阿附權貴,喜論天下大事。因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他能詩善文,尤長于詞。他的詞緊緊追隨蘇軾,內容、風格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于錘煉語言并善于化用前人成句,用韻嚴格,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其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境界奔放闊大。其詞以《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楊柳回塘)、《六州歌頭》(少年俠氣)等最著名!肚嘤癜浮肥撬膲壕碇,因“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一節,賀鑄在當時就獲得“賀梅子”的雅號。著名詩人黃庭堅曾親手抄錄這首詞放在案頭,把玩吟詠,同時還寫了一首小詩寄給賀鑄,對這首詞給予很高評價:“解道當年斷腸句,只今惟有賀方回。”賀鑄7歲學詩,詩作總數多達數千首,數量之巨遠過于詞,其詩名為詞名所掩。
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詞人是周邦彥。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時博涉百家之書,為人落拓不羈。二十四歲時入太學讀書,因獻《汴都賦》升太學正。后仕途屢遭貶斥,曾任提舉大晟府。他博學多才,精通音律,曾整理各種曲調,創制許多新調,進一步豐富了詞的格律和形式,對詞樂的發展貢獻很大。其詩文俱佳,尤精作詞,是北宋末期的詞壇領袖。他的詞題材狹窄,內容多為風月戀情、懷古羈旅、別愁離恨、詠物抒懷之類。他講究章法布局,極端重視詞與音樂的配合,使詞律進一步規范化、精密化。其詞格律謹嚴,音律諧美,追求典麗,為后世格律派詞人所宗。代表作有《蘭陵王·柳》、《瑞龍吟》(章臺路)、《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和《六丑·薔薇謝后作》等。周邦彥雖然在詞的題材和內容方面沒有新的開拓,但他在詞的藝術形式、語言技巧方面是又一個集大成者,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宋時期的詞人姜夔、吳文英、周密、張炎等都十分推重周邦彥。直到清代的“常州詞派”還奉他為學詞的典范。
北宋末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首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以下還有韓駒、潘大臨等二十多人,“江西詩派”從此確立。江西詩派是在黃庭堅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這一詩人群體具有前所未有的較為嚴格的宗派色彩,他們都以學杜相號召,不僅在詩學觀點和寫作風格上大體一致,而且多數成員確實相互聯系切磋,并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個詩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語言技巧方面“以故為新”,講求“奪胎換骨”、點鐵成金”,講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個影響深遠的文學流派。由于他們沒有很好地繼承杜甫憂國憂民的精神,而僅僅片面強調他在句法、用事等方面的藝術技巧,因此就愈來愈走向形式主義的道路。“江西詩派”在北宋末至南宋初風靡一時,楊萬里、陸游、姜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其影響。其余波一直持續到晚清的“宋詩派”。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女詩人,至少表明當時中上層社會的女子能夠接受良好的詩歌教育。北宋詩人魏泰《臨漢隱居詩話》稱:“近世婦女多能詩,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荊公家最眾。”他稱贊王安石的妻子吳氏、妹妹(張奎妻)、女兒(吳安持妻)、侄女(劉天保妻)能文工詩,佳句頗多,“皆脫灑可喜”。司馬光曾說:“今人或教女子以作詩歌,執俗樂,殊非所宜也。”也證明了這一點?上У氖,當時這些女詩人的作品大多不傳世。北宋出現了著名女詩人魏夫人、朱淑真等。
魏夫人,即曾布妻魏氏,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名字及生卒年均不詳,生平亦無可考。其文學創作在宋代頗負盛名,朱熹甚至將她與李清照并稱。她的詞多寫離情別緒,如《菩薩蠻》之一:“東風已綠瀛洲草,畫樓簾卷清霜曉。清絕比湖梅,花開未滿枝。長天音信斷,又見南歸雁。何處是離愁,長安明月樓。”其筆下的離愁別恨表現得頗為深沉真切。其存世作品只有詩《虞美人草行》1首,詞10余首。其弟魏泰,著有《臨漢隱居詩話》等。
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其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她生活于北宋末期,南宋初年尚在世。她出生于仕宦家庭,幼時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遇人不淑,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終。其作品為其父母焚毀,后人將其流傳于世的詩詞輯成《斷腸集》2卷、《斷腸詞》1卷,因輾轉相傳,版本很多。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后期則憂愁郁悶,頗多幽怨之音,流于感傷,藝術成就頗高。如《菩薩蠻·木樨》:“也無梅柳新標格,也無桃李妖嬈色。一味惱人香,群花爭敢當。情知天上種,飄落深巖洞。不管月宮寒,將枝比并看。”
女詞人聶勝瓊有一首詞《鷓鴣天·寄李之問》:“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幾程。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這首詞寫離別相思之情,頗為感人。
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河南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縣令蔣興祖以身殉國,其女被金人擄走。蔣氏在雄州驛館墻壁上題了一首詞《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朝云橫渡,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漸進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女詞人心懷凄惻,悲怨情深,充滿感傷身世、眷戀故鄉的情感。
北宋繼承唐代教育制度,也特設童子科,作為考試科目之一,又稱“童子舉”!端问·選舉志一》載:“宋之科目……常選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舉。”童子科年齡限在15歲以下,科考的主要內容即是背誦經書。要獲得神童稱號,應試者必須至少將《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論語》、《孟子》等“七經”約28萬字的儒家經典熟讀成誦,其中《毛詩》39000余字!端问·選舉志二》載:“凡童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而天子親試之。其命官、免舉無常格。”“本朝童子以文稱者,楊億、宋綬、晏殊、李淑,后皆為賢宰相、名侍從。”
楊億(974—1021)是北宋初期以早慧知名的詩人,從小就受到較好的教育!端问·楊億傳》載:“(楊億)能言,母以小經口授,隨即成誦。七歲,能屬文,對客談論,有老成風。雍熙初,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江南轉運使張去華就試詞藝,送闕下。連三日得對,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深加賞異,命內侍都知王仁睿送至中書,又賦詩一章,宰相驚其俊異,削章為賀。……即授秘書省正字,特賜袍笏。俄丁外艱,服除,會從祖徽之知許州,億往依焉。務學,晝夜不息”。“億天性穎悟,自幼及終,不離翰墨。文格雄健,才思敏捷,略不凝滯,對客談笑,揮翰不輟。精密有規裁,善細字起草,一幅數千言,不加點竄,當時學者,翕然宗之。”宋真宗時期,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首的館閣詩人效仿李商隱的詩風,大量寫作雕琢用典、鋪陳詞藻、屬對精工、深婉綺麗的詩篇,彼此唱和應酬。楊億把這些詩作編為《西昆酬唱集》后,這種被稱為“西昆體”的詩風進一步在社會中盛行,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
宋綬(991—1041)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其外祖父楊徽之是宋初名儒,其母楊氏也有較高的文化修養!端问·宋綬傳》載:“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罩疅o子,家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博通經史百家,文章為一時所尚。”他曾輯錄《歲時雜詠》共二十卷,收漢魏至隋唐詩1500余首。
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學術上都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視詩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文以載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壇上占據著統治地位。經過先后三次興學后,官學、私學、書院等三類學校的學科門類增多,課程內容也更加豐富實用。由于統治者對文化的重視和對文人的優待,大批知識分子人除了一部分“學而優則仕”外,教授私學成為他們的謀生方式,因此,宋代的私學更加興盛和普及,而私學往往集中于蒙學階段。與前代相比,宋代的蒙學教育更加發達,當時的小學、鄉學、村學、義學、家塾等十分普遍。宋代蒙學有較完備的蒙學教材體系,包括《千字文》、《蒙求》、《百家姓》、《十七史蒙求》、《神童詩》等。其中,《百家姓》、《神童詩》是北宋時期出現的兩種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的蒙學讀本。蒙學詩歌教材中最著名的是《神童詩》!栋偌倚铡吩谛问缴暇邆淞嗽姼璧奶攸c,可以看作是詩歌類教材。
北宋初年問世的《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時間較長、流傳范圍很廣的一種蒙學識字教材,它將約500個常用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形式上很像一首四言詩,基本上包括了當時的常用漢字。雖然其內容缺乏文理,但編排合理,句式整齊,隔句押韻,讀來順口,易學好記。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云蘇潘葛,奚范彭郎……”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的作者是錢塘(杭州)的一個儒生,前幾個姓氏的排列大有講究,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吳越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栋偌倚铡返某蓵推占耙缬凇度纸洝!栋偌倚铡放c《千字文》、《三字經》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影響深遠,至今仍在流傳。明代有《皇明百家姓》,清代有《御制百家姓》,但都流傳不遠。
《十七史蒙求》的作者是北宋時期名揚江淮地區的著名詩人王令。王令(1032—1059)字逢源,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刻苦讀書。十七歲就自立門戶,在天長、高郵等地以做私塾先生為生,素有治國安民之志,年僅二十八歲便在貧病交加之中辭世。王令是一位頗有才華的青年詩人,在短暫的十余年里就寫出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詩,由其外孫吳說編為《廣陵集》。他的詩多是酬答唱和之作,主要敘述了自己的志向與人生態度及四處奔波的苦難生活。他同情百姓苦難,深刻揭露了黑暗政治和民生疾苦,《夢蝗》一詩是其代表作。他的詩受韓愈、孟郊、盧仝、李賀的影響較深,構思新奇,氣勢磅礴,意境高遠!妒詈悼酂帷芬辉娪绕渫怀觯“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他的詩歌曾受到王安石的極力稱贊。
《十七史蒙求》共十六卷,仿照唐朝李翰《蒙求》的形式,采用四言韻語,上下兩句對偶,生動地介紹了許多歷史典故,富有教育意義。如:“宋璟第一,李廣無雙。燕許手筆,李杜文章。”“石苞當相,衛青封侯。誤點作蠅,落筆畫牛。一諾季布,片言仲申。衍口雌黃,裒皮陽秋。荀家八龍,賈氏三虎。戰勝朝廷,折沖樽俎。漢臥發兵,郝餐擊虜。致瓜蘇瓊,掛黃興祖。裴楷如玉,衛玠若珠。明牛漏蹄,庾馬的顱。”
《神童詩》相傳是北宋學者汪洙所作。汪洙,字德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出身于縣吏家庭,自幼聰明好學,九歲便善賦詩,有神童之稱。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進士,授明州助教。他曾筑室西山,每月召集諸儒講學,以教授族閭子弟,鄉稱崇儒館。據說,他九歲時曾在一所廢棄的學宮旁放鵝,見殿宇破敗,心有所感,就寫了一首詩:“顏回夜夜觀星相,夫子朝朝雨打頭,萬代公卿從此出,何人肯把俸錢修?”因而縣令召見他,他當即又作一首詩:“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被縣令稱為神童,受到獎賞!渡裢姟肥且徊坑绊憦V泛的啟蒙讀物。據學者考證,通行的《神童詩》并非汪洙一人所作,后人對它進行了許多增補!渡裢姟纷畛豕34首,均為五言絕句,其中勸學詩14首,表現科舉及第得意心情的詩5首,歌詠時令節氣的詩15首。后人又增補了一些描寫花草和自然現象的詩篇。通行的《神童詩》有48首詩,全部選用五言絕句,篇幅短小,簡潔含蓄,淺白清新,詩味濃郁,格律嚴謹,音韻和諧,對仗工整,瑯瑯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記誦。其中很多詩句已廣為流傳,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則相天下,窮則善其身。”再如流傳久遠的《四喜》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渡裢姟肥莾炐愕纳賰涸姼枳x物,也是教導少年兒童學作詩歌的示范教材。因受時代局限,這些詩多以高官厚祿引導學童一心讀書,曾遭人非議,但在宋元明清時期影響很大。
宋初承唐代科舉制度,也以詩賦取士,《昭明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載:“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至慶歷后,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時,士子至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
王安石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傷仲永》,記述了當時一個神童方仲永的故事:“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王安石在文中說方仲永五歲就能“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這倒有可能是真實的;但說他“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就能作詩,就太夸張了,恐怕是神話里才能發生的故事,所以王安石只好說“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實,根據常識來判斷,方仲永幼時肯定接受過一些詩歌方面的教育;至于他受教育的途徑,或是私塾,或是他人的口授,而后者的可能最大,因而不為人所知。王安石在文中沒有說,大概是當地人神化了五歲童就能作詩這件事,以訛傳訛,以致真相被湮沒了。不過,兒童五歲就能作詩,的確不簡單!王安石在文中強調了“受之人”——即受教育的重要性,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城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繁榮既刺激了文學作品的生產,又使文學作品得以迅速傳播。如曾鞏的《蘇明允哀詞》稱三蘇的文章盛傳于世,“自京師至于海隅障徼,學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書”。詞在宋代達到頂峰就與此相關。城市中的歌樓酒館是文學傳播的重要途徑,歌妓往往以演唱新詞新曲為榮,甚至不惜代價、千方百計獲得新詞,這種需求極大地促進了文人詞的創作,而她們的傳唱又使新的詞作不脛而走,在社會上迅速傳播。柳永的詞在當時就贏得了普遍歡迎。僧惠洪《冷齋夜話》稱黃庭堅“詩詞一出,人爭傳之”。由于傳統詩歌體裁成為正統思想觀念的載體,詞的興盛也就成為宋代民間詩歌教育的重要形式。詞這種新的詩歌形式在宋代雖難登“大雅之堂”,卻獲得了極大繁榮,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就說明了柳永的詞受到大眾歡迎的程度,即使是宋仁宗也不能幸免。
宋代的文學家頗重視研究、總結詩詞創作規律,編著了許多“詩話”、“詞話”。他們從個人經驗出發,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這些著作既歸納詩詞的一些寫作規律,也對作家作品進行分析點評,這就為文人學習作詩填詞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如歐陽修《六一詩話》、司馬光《續詩話》、劉攽《中山詩話》、王直方《歸叟詩話》、魏泰《臨漢隱居詩話》、釋惠洪《冷齋夜話》、陳師道《后山詩話》、蔡絳《西清詩話》、范溫《潛溪詩眼》、吳開《優古堂詩話》、吳可《藏海詩話》、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張戒《歲寒堂詩話》、呂本中《紫微詩話》等。
歐陽修的《六一詩話》是歷史上第一部以“詩話”命名的文藝論著,開創了詩歌理論著作的新體裁,大體上奠定了北宋詩話既有漫筆瑣記、逸聞趣事,也有詩歌考證、點評闡發這樣的體例。原書只稱《詩話》,因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后人名之為《六一詩話》、《六一居士詩話》、《歐公詩話》、《歐陽永叔詩話》、《歐陽文忠公詩話》等。全書共二十八條,各則條目之間的排列并沒有邏輯聯系,以漫談隨筆形式評論詩歌,記錄軼聞趣事和瞬間感想所得。其篇幅雖小,內容頗豐,有對詩歌規律和特性的探求,有對佳句的點評賞析,也有掌故軼事介紹和謬說更正等。書中提出的“詩窮而后工”、“意新語工”等論點,體現出歐陽修追求沖淡雅正、天然平和的文學思想。歐陽修曾為北宋詩壇盟主,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對文學創作有深切體會,因而其詩話多有“點睛”之妙。其中對人物典故的敘述則是珍貴的文學史料;對詩人的品評大多準確中肯,足資后人借鑒。因此,這本書在后世廣為流傳。
在北宋時期,胡瑗、程顥、程頤等人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祖籍陜西安定,世稱安定先生。胡瑗精通儒家經術,先后在蘇州、湖州執教二十余年,創立了“蘇湖教法”,宋仁宗時詔令在全國推行。“蘇湖教法”采用分科教學法,設立“經義”和“治事”兩科,改變了隋唐以來重辭賦的學風。“經義”科以探索六經義理為主,著重學習研究經學的基本理論;“治事”科以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歷算等實用知識為主,強調學以致用。“蘇湖教法”實行分科教學,導致了學風的轉變,對宋明理學的產生起了先導作用,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對后世的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蘇湖教法”的推行,也對宋代詩歌教育突出政治教化功能產生了極大影響。
程顥、程頤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程顥(1032-1085)字伯淳,洛陽人,后人稱明道先生;程頤(1033-1107)字正叔,程顥之胞弟,后人稱伊川先生。二人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二程不僅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是語文教育史上卓然而立的巨人。他們潛心于學術,先后在開封、嵩陽、洛陽等地講學,形成一套教育思想體系。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圣人,必須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以儒家倫理為教育的基本內容。其教育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人曾在他們的講學之地設書院以為紀念,如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
二程對詩歌教育非常重視,并有獨到見解。程顥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入《關雎》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別欲作詩,略言教童子灑掃應對師長之節,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程顥作詩較多,如《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偶成》:“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程頤將詩看作“閑言語”,認為作詩“甚妨事”,但他自己并非不作詩!逗幽铣淌线z書》卷十八《伊川先生語四》載:“或問詩可學否,(程頤)曰:‘既學時,須是用功,方合詩人格。既用功,甚妨事。古人詩云:吟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又謂: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此言甚當。先生嘗說:‘王子真會寄藥來,某無以答他。某素不作詩,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為此閑言語。且如今言能詩無如杜甫,如云:穿花蛺蝶深深見,弄水蜻蜓欵欵飛。如此閑言語,道出做甚。某所以不嘗作詩。今寄謝王子真詩云:至誠通化藥通神,逺寄衰翁濟病身。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時還解壽斯民。子眞所學,只是獨善,雖至誠潔行,然大抵只是為長生久視之術,正濟一身,因有是句。”看來,理學家反對的是無助于傳道的詩,而他們的詩則往往充滿道學氣息。
歌謠歷來是民眾表達心聲的主要手段。北宋時期的民間歌謠只有極少的一部分被保存在一些筆記小說里。僅存的這些歌謠中,仍然能夠反映社會底層的呼聲,表達人民的愛憎。如“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就是群眾對抗敵英雄的一曲贊歌。如“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就表達了人民對權奸王黼公然受賄、賣官鬻爵的諷刺。如“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就反映了百姓對奸臣的憎惡。如“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就揭露了北宋末期統治者廣開言路的實質。這些民謠表達了人民懲惡揚善的愿望,是民間詩歌教育的主要形式。
南宋時期的詩歌教育
1127年,金軍南侵,攻占北宋都城汴京,徽宗、欽宗被俘,北宋滅亡。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南宋與西夏和金朝并存。之后,南宋朝廷在金兵的壓迫下繼續南遷,最后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北宋相比,南宋偏安一隅,更加懦弱,是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王朝。南宋立國之初,也曾由宗澤、岳飛、韓世忠等眾多將領抗金北伐,多次擊敗金軍。但宋高宗任秦檜為相后,削奪抗金將領的兵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父子,一味推行求和政策,向金國納貢稱臣,于東南半壁茍且偷安,窮奢極欲。此后,妥協投降成為南宋統治者的一貫政策。南宋理宗之后,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1234年,蒙古大軍滅金,其后繼續南下攻宋。元軍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俘五歲的南宋恭帝趙顯。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堅持抗元斗爭。1279年3月,崖山海戰失敗后,陸秀夫背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自盡,南宋徹底滅亡。
南宋時期的書院教育尤其發達。北宋中期以后,隨著三次大規模的興學,州縣官學日益普及,書院漸趨衰微。南宋時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學者講學活動的廣泛開展,書院又開始復興。鼎盛時期的書院數量有二三百家,遍布南宋統治的大部分地區,而書院內部的設施功能更加完善,教育教學的規章制度更加完備。其中,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麗澤書院、象山書院并稱為“南宋四大書院”,四大書院的主持人朱熹、張栻、呂祖謙、陸九淵等都是當時著名學者兼教育家。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主持修復了白鹿洞書院,親自為白鹿洞書院制定學規《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條》),體現了以儒家經典為基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思想,成為南宋以后元明清三代七百年間書院辦學的范本。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職湖南,大規模重建岳麓書院,邀請知名學者來此講學,一時名聲大振,成為當時的文化學術中心;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千余人,辦學規模遠遠超過北宋時期。
南宋自立國起就始終面臨外敵不斷入侵的局面。“靖康之難”、金兵南侵、蒙軍攻宋給南宋文人士大夫以極大的刺激,其中許多人目睹了慘烈的戰爭,親歷了艱辛的流亡,親身體驗了百姓的苦難,他們的思想情感都產生了很大變化。平民百姓的流離失所與帝王將相的荒淫享樂,民眾要求抗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呼聲與南宋朝廷的孱弱怯懦、屈膝投降,無不使他們感到悲憤。因此,慷慨悲歌、蒼涼悲壯成為他們筆下的主旋律,許多文人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悲愴激憤的情調。在這一時期,涌現出許多成就突出的詩(詞)人,如李清照、陸游、辛棄疾、楊萬里、范成大、姜夔、吳文英等。其中,陸游和辛棄疾分別代表了南宋詩與詞的最高成就,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南宋滅亡之際,涌現出以文天祥為代表的愛國詩人群體,他們的詩篇歷來是激勵愛國主義精神的教材。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藝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其母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受到良好的文學藝術教育,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少女時代即以詩詞名噪一時,受到名家稱贊。她多才多藝,以詞著名,兼工詩文書畫,并著有《漱玉詞》和《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聲譽。李清照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她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南渡之前,她生活幸福,婚姻美滿,因而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流露出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喜愛,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等。南渡之后,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她后期的詞表達了她對故國往事的深情眷戀,充滿了濃重感傷情調。如《聲聲慢》(尋尋覓覓)、《永遇樂》(落日熔金)、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等。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婉約派的詞風,有時還兼有豪放派之長,獨具一家風貌,被后人稱為“易安體”,對后世的影響極大。她的詩現存十余首和一些逸句,往往出語豪邁,不讓須眉。最著名的是《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逸句如“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生于仕宦家庭,自有受到良好教育,十二歲就能詩善文。陸游自少年時即深受愛國思想的熏陶,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金,收復失地,因而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壓制。直至晚年退居家鄉,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他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9300余首,是兩宋時期留存作品最多的一位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庵筆記》等。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極為豐富,或抒發政治抱負,或反映人民疾苦,或抒寫日常生活,或批判統治集團的投降政策,風格雄渾豪放,曉暢平易,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充滿著愛國主義激情。他曾深受江西詩派的影響,廣泛學習前人之長,尤其尊崇屈原和杜甫。他的詩在體裁上無體不備,各體俱工,更擅長近體詩!蛾P山月》、《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游山西村》、《臨安春雨初霽》、《示兒》等均為后世所傳誦。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在當時和后世都贏得了廣泛的尊重。陸游專力于詩,但也擅長填詞,較多地受到蘇軾的影響。在現存的100余首詞中,有部分作品同樣抒寫了激越的愛國情思,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釵頭鳳》是抒寫愛情的名篇,《卜算子·詠梅》是詠物言志的名作。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吳縣)人。他出生于仕宦家庭,其父范雩終官秘書郎,其母蔡氏夫人出身名門。他幼承庭訓,十分聰穎,十二歲時已遍讀經史,十四歲已能詩善文。其后父母早亡,家境貧寒,仍好學不輟,于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累官至參知政事,在南宋詩人中最為顯達。范成大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曾深受江西派的影響,又廣泛學習中晚唐詩人的風格與技巧,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其詩題材相當廣泛,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尤其是他的近體詩,委婉清麗,意味深長,很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出使金國時所作七十二首絕句和晚年退職閑居時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絕句。他的使金紀行詩記述了途中的所見所感,表達了一位正直政治家的憂患意識與悲憤情感,如《州橋》、《清遠店》、《會同館》等。他的田園詩比較完整地反映了鄉村的生活面貌,既有農村秀麗風光和農家勞動生活的場景,也有農民遭受的沉重剝削和困苦生活。其《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七言絕句,是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在南宋末期產生極大影響。他的詞作較多,或情意纏綿,風格婉約,如五首《秦樓月》;或豪放闊大,飄逸瀟灑,如《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范成大的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他的詩歌自南宋末年起,對后世詩人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出生于儒士之家,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及第。一生主張抗金,正直敢言,清正廉潔;因奸相專權辭官居家,憂憤而死。他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并稱“中興四大詩人”(或“南宋四大家”)。楊萬里的詩歌創作經歷了從模仿到自成一家的過程。他在《荊溪集自序》里說:“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他推陳出新,師法自然,形成了獨特的“誠齋體”,在當時有很大影響,促進了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其詩篇多是吟詠江山風物的寫景抒情之作,也有一些直接抒寫愛國感情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四絕句》、《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等。他善于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語言通俗明暢,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嘲蜂》、《嘲蜻蜓》、《嘲淮風》、《竹枝詞》等。楊萬里一生作詩很多,相傳有詩二萬余首,其《誠齋集》存詩4200余首。他的一些抒情寫景的七絕描寫生動,情趣盎然,千百年深受人們喜愛。如《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等,至今仍廣為流傳。他也善作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清新生動,活潑自然。兩首《昭君怨》是其最著名的詞作。另著有《誠齋詩話》。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并成長于金人統治區域的一個漢族官員家庭,父親早逝,由祖父辛贊撫養成人。少時拜金國著名詩人蔡松年、劉瞻為師,與金國著名書法家、詩人黨懷英同學。他從小親眼目睹漢人在異族野蠻統治下所遭受的屈辱與痛苦,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的志向。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屢次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他是一個具有實干才能的政治家,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豪杰,又是一位勇于創新的詞人。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進一步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其詞主要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揭露和批判南宋統治者的屈辱投降行徑;也有一些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他還善于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他的詞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雄奇闊大,激情飛揚,慷慨悲壯,筆力雄健。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采桑子·書博山道中壁》、《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等都是流傳后世的名篇。在文學史上,辛棄疾與蘇軾并稱為“蘇辛”。其《稼軒長短句》存詞620余首,數量之富雄冠兩宋。辛棄疾的詞在當時和后世都產生很大影響,他的名篇歷來受到人們喜愛,成為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的教材。辛棄疾以詞名家,其詩文亦有令人稱道者。其詩作較多,同樣反映了他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變化,如《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等。其詩因詩集亡佚而多不被重視,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姜夔(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他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隨父宦游,受到良好教育。成年后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未登第,一生以布衣身份做著豪門清客,與當時著名詩人范成大、楊萬里、尤袤、蕭德藻等人都有交往。他多才多藝,精于書畫,能詩善文,精通音律。其詞尤嫻于音律,能自度曲,格律嚴密,其作品以清空峭拔、空靈含蓄著稱,《揚州慢》(淮左名都)、《暗香》(舊時月色)等是他的名篇,有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尤其善于描繪清幽的意境來寄托他落寞的心情,對后世許多仕途失意的文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對后世詞人影響巨大,被清初浙西詞派奉為圭臬。姜夔也善作詩,為楊萬里、范成大等人推重。他初學黃庭堅,后轉學晚唐詩人陸龜蒙。其晚年自編詩集三卷,已佚。今存《白石道人詩集》、《白石詩說》等。他的詩歌善于錘煉字句,力求精巧工致,情調恬淡而有韻味。尤其是《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姑蘇懷古》、《湖上寓居雜詠》等絕句,意蘊清妙秀遠,有晚唐絕句風味。由于他的詩歌在藝術上缺乏獨創性,影響遠不如其詞大。所著《白石詩說》,其中多有精辟見解。
南宋寧宗、理宗年間,杭州書商兼詩人陳起結交了許多文人雅士,他們相互應酬唱和,形成了一個不固定的詩人群體。經過搜集、選擇,陳起出資刻印了一些詩人的詩集,命名為《江湖集》,以后又陸續刻印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續集》、《中興江湖集》等! ∵@些詩集的刊刻流傳,擴大了這群詩人的影響,形成了一個組織松散、詩風相近的詩歌流派,后人便稱之為“江湖派”。廣義的“江湖詩人”人數眾多,包括姜夔、劉克莊、戴復古、趙汝遂、高翥、方岳、葉紹翁等,還有“永嘉四靈”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等人。他們多是流落江湖的中下層文人,反對江西派詩風,比較重視詩歌的抒情性,提倡清麗新巧、精致空靈的詩風,其詩歌也多表現凄情落寞的心境和淡泊高逸的情懷。一些詩人的名篇意境優美、語句流暢,大受人們喜愛而流芳千古。如趙師秀的《約客》、翁卷的《鄉村四月》、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等,這些詩篇至今仍廣為流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出生于鄉間儒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以先賢歐陽修等為榜樣,立志做忠臣烈士;18歲時獲廬陵鄉?荚嚨谝,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經王應麟推薦,被宋理宗親自擢為進士第一名,歷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南宋滅亡后堅持抗元斗爭,因兵敗被俘,堅貞不屈,從容就義。他所作詩文較多,有《文山全集》。文天祥前期詩歌多贈和之作,深受江西詩派影響,常常搬弄典故辭藻,比較平庸。在抗元戰火中歷經滄桑之后,其詩風大變。他后期詩歌主要學習杜甫,有《集杜詩》二百首。他以詩為史和以詩明志,風格直露急切,蒼勁悲憤,表達了他對民族危亡的深沉憂患和忠貞愛國精神,這些詩篇結集為《指南錄》、《指南后錄》和《吟嘯集》等。他的事跡和詩篇都是后人學習的光輝榜樣,《揚子江》、《過零丁洋》、《金陵驛》、《正氣歌》等是中國詩史上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芒的優秀詩篇,傳誦至今,流芳千古。
南宋時期,吟詩填詞之風盛行。流風所及,就連一些征戰沙場的戰將如韓世忠、岳飛也有作品傳世!度卧~》卷148錄韓世忠的詞3首:《臨江仙》(冬看山林蕭疏凈)、《南鄉子》(人有幾何般)、《滿江紅》(萬里長江)!度卧~》卷177錄岳飛的詞3首:《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滿江紅·寫懷》(怒發沖冠)、《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遙望中原)。這些出身行伍的將領能寫出境界非凡的詞篇,正說明了當時詩歌教育的普及程度與顯著成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宋之際出現了杰出的女詩人李清照,至少說明當時中上層社會的女子能夠接受良好的詩歌教育。南宋時期出現了較多的女詩人,既有名門淑女,也有青樓才女!度卧~》里輯錄了女詩人的許多光彩篇章,雖然有一些人連姓名也被遺忘,但她們以卓絕的才華在詩歌史上留下了翩翩倩影。如唐婉、吳淑姬、嚴蕊、樂婉、張玉娘、章麗貞等。
孫道絢號沖虛居士,生卒不詳,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她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年,自幼聰穎絕人,飽讀書史,過目不忘;三十歲喪夫,守節教子,守志而終。她一生作詩詞較多,晚年因遭火災,文稿被焚毀;其子黃銖僅搜集到人們口耳相傳的詞作六首。如《醉思仙·寓居妙湛悼亡作此》:“晚霞紅?瓷矫阅红\,煙暗孤松。動翩翩風袂,輕若驚鴻。心似鑒,鬢如云,弄清影,月明中。謾悲涼,歲冉冉,蕣華潛改衰容!∏笆落N凝久,十年光景匆匆。念云軒一夢,回首春空。彩鳳遠,玉簫寒,夜悄悄,恨無窮。嘆黃塵久埋玉,斷腸揮淚東風。”這首悼亡詞最為人所稱。其子黃銖是學者兼詩人,著有《谷城集》五卷和《楚辭協韻》等。
唐婉,字蕙仙,生卒不詳。她是陸游母舅唐誠的女兒,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唐婉嫁給表兄陸游后,兩人的親密感情卻引起了陸母的不滿,陸游被迫妻另娶。唐婉而后嫁給皇族后裔士人趙士程。1155年,陸游在沈園偶遇唐琬,在墻上題了一首《釵頭鳳》(紅酥手)詞。唐婉感慨萬千,于是和了一闕《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此后不久,唐婉便抑郁而終。
吳淑姬本名已失,湖州人,生卒不詳。出生于寒儒之家,其父為秀才。她聰明貌美,能詩善詞,被一富家子弟強占,反被誣以奸淫而遭定罪判刑。府衙僚吏觀審后置酒席,命她脫枷侍飲,以冬末春初之景為題作詞自詠,即席作《長相思令》:“煙霏霏,雨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太守因此將她釋放。后為人買為妾,名曰淑姬。著有《陽春白雪詞》五卷,《全宋詞》錄其詞4首。
嚴蕊原姓周,字幼芳,生卒不詳。她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學習禮樂詩書,父母雙亡后淪為臺州營妓,藝名嚴蕊。她善操琴、弈棋、歌舞、絲竹、書畫,學識通曉古今,詩詞語意清新,色藝冠絕一時,義氣聞名四方。臺州知府唐仲友曾命其賦紅白桃花,嚴蕊脫口而成《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豪士謝元卿夙聞其名,在酒宴上命其賦詞,要求以己姓“謝”字為韻。剛開始行酒,嚴蕊已寫出一首《鵲橋仙》:“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謝。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蛛忙鵲懶,耕慵織倦,空做古今佳話。人間剛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唐仲友為嚴蕊才華遭遇所感,為其落籍。后浙東常平使朱熹挾嫌報復,誣唐、嚴二人有傷風化,令人抓捕嚴蕊,鞭笞拷打逼其就范。嚴蕊寧死也不愿污人清白。此事朝野議論,驚動宋孝宗。岳霖任提點刑獄,命其作詞自陳,嚴蕊當即口占一首《卜算子》表明心志:“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浠ㄩ_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岳霖判令從良,被趙宋宗室納為妾。她的詞作多佚,僅存3首。洪邁《夷堅志》庚卷第十、周密《齊東野語》二十卷都記錄了嚴蕊的事跡。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硬勘案大儒爭閑氣甘受刑俠女著芳名》即講述嚴蕊的故事。
杭州歌妓樂婉與施酒監相愛,兩人被迫分別時,樂婉作《卜算子》詞贈答:“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淚滴千千萬萬行,更使人、愁斷腸。要見無因見,拚了終難拚。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愿。”這首詞表達了一位柔弱女子對愛情的渴望與無奈,十分感人。
張玉娘(1250—1276)字若瓊,自號一貞居士,松陽(今浙江松陽縣)人。她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聰慧,文才出眾,尤其擅長詩詞,時人將她比作班昭。因未婚夫沈佺早亡,她守情五年抱恨而亡。著有《蘭雪集》兩卷,有詩117首,詞16首。其詩體裁豐富,風格多樣,有律絕、樂府、雜體、歌行等,尤其長于古風。既有清麗凄婉、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唱,如《山之高》、《拜新月》等;又有慷慨激昂、壯懷激烈的愛國高歌,如《塞上曲》、《從軍行》等。其詞數量較少,主要抒寫相思離別之情,如《浣溪沙·秋夜》、《玉蝴蝶·離情》等!短m雪集》曾被稱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詞集,時有“南張北李”之稱。
元軍南侵時,岳州人徐君寶被元軍殺害,其妻被擄,她以死抗爭,投水前題詞于壁,留下了一首凄絕千古的《滿庭芳》:“漢上繁華,江南人物,尚遺宣政風流。綠窗朱戶,十里爛銀鉤。一旦刀兵齊舉,旌旗擁、百萬貔貅。長驅入,歌樓舞榭,風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載,典章人物,掃地都休。幸此身未北,猶客南州。破鑒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從今后,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這首詞表達了女詞人對國破家亡、自身被擄的無限悲慨和寧死不屈、堅貞不渝的高尚節操。她另有一詞《霜天曉角·蛾眉亭》傳世。
宋度宗時昭儀王清惠在南宋滅亡時被俘,北上途中于驛中題詞于壁,即《滿江紅》:“大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名播蘭簪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忽一聲,顰鼓揭天來,繁華歇! ↓埢⑸,風云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宛^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問嫦娥,于我肯從容,同圓缺。”這首詞抒寫了國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與感傷,當時在中原廣為傳誦,頗有影響。
南宋宮人章麗貞在戰亂中寫下了一首《長相思》:“吳山秋,越山秋,吳岳兩山相對愁。長江不盡流。風颼颼,雨颼颼,萬里歸人空白頭。南冠泣楚囚。”從其身份和詞中所用典故來看,她應當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的文學修養。
南宋蒙學教育十分發達,有鄉校、村校、義學、家塾等,遍布鄉村城鎮。陸游的《秋日郊居》之三就描述了村學的情形:“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詩下作者自注曰:“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這時的蒙學教育主要是進行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學習基本文化知識,以識字、寫字、背書為主,每日功課一般是背書、授新書、作對、寫字、讀詩等,主要教材有《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十七史蒙求》、《訓蒙詩》、《小學詩禮》、《三字經》、《名物蒙求》、《千家詩》等。南宋時期,蘇軾的詩文也成為學子學習的重要內容。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載:“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當時一些學者已經充分認識到采用韻語編寫蒙學教材的積極作用。如宋孝宗淳熙年間進士項安世在其所著《項氏家說》卷七中說:“古人教童子,多用韻語,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訓》之類,欲其易記也,《禮記》之《曲禮》,管子之《弟子職》,史游之《急就篇》,其文體皆可見。”“古人垂訓,多用韻語,亦欲其易記也,又文字整齊,聽者易曉,如《大禹之馴》及《洪范》等書可見。”“古之卜筮,專用韻語,至今猶然。”許多大學者都親自編寫詩歌類蒙學讀本,如朱熹的《訓蒙詩》、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王應麟的《三字經》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自幼穎悟好學,十八歲貢于鄉,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他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大教育家。他編注的《四書》、《五經》成為南宋之后科舉考試的必讀書;他提出的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等讀書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影響。朱熹并不排斥文學,曾校注《詩經》、《楚辭》,有很高的文學修養,能詩善詞,作品很多,是宋代道學家中文學成就最高的詩人。他和著名詩人辛棄疾、楊萬里、陸游等人往來密切,相互唱和,尤其與陸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的詩作現存1300余首,其內容主要是借助詩歌闡明義理,將義理通俗化,詩風平和純正,100首《訓蒙詩》就是典型的代表!洞喝铡、《觀書有感》、《水口行舟》等將道學理趣與自然意象密切結合,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著有《晦庵詞》一卷,其詞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但理性色彩往往較濃,如《菩薩蠻》(暮江寒碧縈長路)、《水調歌頭》(富貴有余樂)、《南鄉子》(落日照樓船)、《念奴嬌》(臨風一笑)等。
朱熹繼承儒家詩教傳統,把詩歌作為傳授理學思想的工具,非常重視詩歌教育。他的《詩集傳》是詮釋《詩經》的里程碑式名著,是元、明、清三代讀書人必讀的權威性讀本。他在《近思錄》卷十一《教學》和《小學》外編《嘉言》中專門摘錄了程顥關于詩歌教育的觀點:“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關雎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別欲作詩,略言教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小學》外編《嘉言》第五)他還親自寫作100首七言詩結集為蒙學教材《訓蒙詩》,其內容完全著眼于向兒童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對于語言文字藝術基本不加考慮。如《天》:“氣體蒼蒼故曰天,其中有理是為乾。渾然氣理流行際,萬物同根此一源。”《致知》:“此心原自有知存,氣蔽其明物有昏。漸漸剔開昏與蔽,一時通透理窮源。”《中庸》:“過兼不及總非中,離卻平常不是庸。二字莫將容易看,只斯為道用無窮。”由于缺乏藝術感染力,這部《訓蒙詩》流傳不廣,影響有限。
朱熹的弟子陳淳仿照《訓蒙詩》編著了《小學詩禮》,將《禮記》中的《曲禮》、《內則》、《少儀》的主要內容編寫為43首五言詩,分為事親、事長、男女、雜儀四部分,向兒童傳授儒家倫理道德規范。如“父立則視足,父坐則視膝。應對言視面,立視前三尺。”“父母或有過,柔聲以諫之。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男女不雜坐,嫂叔不通問。內言不出閫。外言不入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法不敢道。非德不敢行。”“入境必問禁,入國必問俗,入門必問諱,與人不問欲。”“臨喪則不笑,臨祭則不惰。當食則不嘆,讓食則不唾。”陳淳還用三言韻語寫成《啟蒙初誦》一書,目的也是讓兒童接受儒家倫理教育,如“天地性,人為貴,無不善,萬物備。仁義實,禮智端,圣與我,同心然。”從內容上看,這可能是《三字經》的先河。他還編著了《訓童雅言》等。這些蒙學讀本曾在東南地區流行。
真德秀編錄的《文章正宗》正續集共四十卷,其正集體例包括辭命、議論、敘事、詩賦四類,收入詩歌320余篇。這部書流傳較廣,對于詩歌教育有一定促進作用。
南宋劉克莊編輯的《千家詩》全名是《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全書共22卷,收錄360余人的作品,其中絕大部分為唐、宋詩人所作,少數為南北朝和五代詩人的作品。錄詩1270多首,全是律詩和絕句,分別按照時令、節令、晝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器用、昆蟲、人品等十四個方面進行編排。這部《千家詩》選錄廣泛,不拘一格,不論作者的名氣大小、地位高低,注重選錄簡潔短小、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詩篇。從入選的作者來看,既有帝王將相(如唐玄宗)和士大夫,也有無名氏(如《題壁》《答人》)和僧人(如僧惠洪、釋處默)。署名謝枋得編選的七言《千家詩》是在此基礎上編錄的。
作為蒙學教材通行的七言《千家詩》分為上下兩集,上集收七言絕句94首,下集收七言律詩48首,共142首。所選詩歌大部分淺近易懂,內容上于兒童成長有益或者至少無害,其中包括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程顥的《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等。這本書在選編時充分照顧到了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表明當時一些學者已經開始認識到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七言《千家詩》在宋末廣為流傳。一是所選詩篇大多是名家名篇,以此開展詩歌教學,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掌握詩歌藝術。二是所選詩篇大多淺近易懂,讀起來上口,學起來容易,而且便于背誦,極適宜兒童學習。如程顥的《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知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這首理學家程頤的七言絕句,自詠閑居之樂趣,把他追求自然舒暢的精神境界寫得平淡自然而親切。又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都是倍受群眾喜愛的名篇佳作。三是所選詩中有許多警策名句,對學童有思想教育意義。四是所選詩篇內容豐富,基本按季節歲時為序,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它可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肚Ъ以姟穼τ谠姼杞逃奶厥庖饬x在于它是針對兒童身心特點而專門編選的教材。盡管有人對這部詩集有不同的看法,但它無疑是古代最風行的且流傳時間最長的詩歌基礎教育讀本。后人把《千家詩》作為初級教材,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起來簡稱為“三百千千”,作為蒙學的基本教材。
方逢辰編撰的《名物蒙求》繼承了孔子關于“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主張,主要介紹各種名物知識,涉及天文、地理、花木、鳥獸、器物、耕作、親屬、家庭、倫理等方面的名稱和常識,采用四言韻語形式,全書凡2720字。如:“天尊地卑,乾坤定位。輕清為天,重濁為地。麗乎天者,日月星辰。潤以雨露,鼓以風霆。云維何興,以水之升。雨維何降,以云之蒸。物無知者,為草為木。”這本書通俗易懂,是古代很受歡迎的一本啟蒙教材。
南宋末期又有了新的蒙學課本《三字經》。關于《三字經》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大學者王應麟。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南宋著名學者,十八歲中進士,以博學多才名振朝野。宋亡后不仕,隱居鄉里著書立說。著有《困學紀聞》、《玉!、《深寧集》等。其《三字經》繼承了歷史上編寫蒙學教材的傳統,集中了《急就篇》、《千字文》的優點,是一部集識字、自然常識、歷史知識、讀書方法和倫理教育于一身的綜合性蒙學教材,是古代童蒙讀物中的典范教材之一。它繼承了孟子以來儒家傳統的教育思想,開篇即從性善論出發論述教與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中包含著大量合理的內容和有益的經驗,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義。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里的句子往往言淺意深,采用詩歌的形式,每三字一句,整齊排列,講究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非常易于兒童誦讀記憶。因此,自誕生后,《三字經》就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成為古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蒙學教材。清代道光年間,學者賀興思增補了關于元、明、清三代的歷史記述共二十四句。通行的《三字經》共416句、1248個漢字。七百多年來,《三字經》不但是蒙學基本教材,而且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對中國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89年10月,《三字經》英譯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發行。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確定為兒童道德叢書之一。
在宋代的蒙學中,屬對是基本的必修課程,屬對和韻律訓練是基本的語言文字訓練。學習作詩是蒙學的一項基本內容。蒙學中學習作詩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填詩,二是模仿。教學童寫詩,重點是教“填詩”,首先是背會三十類韻,接著是用匡紙表韻頭,以便填詩時查閱。而模仿則是實踐訓練的一種好辦法。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九《論文》上)嚴羽在《滄浪詩話·詩法》中說:“學詩有三節:起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既而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這些都說明宋代蒙學的寫詩教學已經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上承北宋遺風,南宋時期的詩話著作很多,如周紫芝《竹坡詩話》、葉少蘊《石林詩話》、葛立方《韻語陽秋》、許顗《彥周詩話》、吳聿《觀林詩話》、陳巖肖《庚溪詩話》、周必大《二老堂詩話》、楊萬里《誠齋詩話》、尤袤《全唐詩話》、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嚴羽《滄浪詩話》、劉克莊《后村詩話》等。詞話著作有張侃《拙軒詞話》、周密《浩然齋詞話》、沈義父《樂府指迷》等。這些著作從不同角度總結了詩詞創作規律,為南宋詩人寫作詩詞提供了理論指導。張炎的《詞源》總結了格律派詞創作的藝術規律,是一部重要的詞學理論著作,對后世詞人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嚴羽字丹丘,一字儀卿,自號滄浪逋客,邵武(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一生未仕。其《滄浪集》收入古、近體詩146首。他作詩主要學習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但成就并不高。他在文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寫出了一部重要的詩歌理論著作《滄浪詩話》,這是宋代最負盛名、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全書分為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五個方面,提出了“詩道亦在妙悟”、“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的主張,概述了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線索和輪廓與歷代詩人的風格和流派,歸納了詩歌的基本寫作方法和寫作藝術特點,主要評析了宋代之前歷代詩人及其作品,并對一些詩篇的作者、異文等進行了考辨;附錄的《答吳景仙書》是一篇為自己的詩歌理論所作的答辯。在理學方興時期,嚴羽論詩完全不涉及詩歌與儒道的關系及其政治教化功能,而重視詩歌的藝術性和“吟詠情性”的作用,與理學家的文學觀形成鮮明對立,體現了他極大的勇氣和超凡的膽識。這本著作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關于詩歌創作的理論,尖銳批評江西詩派“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做法,重視詩歌的形象思維特征和藝術特點,對兩宋之后古代詩歌的發展有極大影響。元代和明代詩人推崇盛唐詩歌的主張,清代王士禎“神韻說”與袁枚“性靈說”的觀點,與嚴羽的詩歌理論大有關系。